第(1/3)页 天幕画面流转,那座曾经巍峨的北京城门逐渐模糊,取而代之的,是一幅跨越百年的对比图。 左侧,清初康熙年间。 朝鲜使团入京,街道两旁,百姓围观。 那些留着长辫、身穿马褂的汉人百姓,看着使团身上那宽袍大袖、网巾方领的大明衣冠,有人呆立当场,有人掩面而泣。 更有甚者,趁着夜色偷偷摸进驿馆,只为抚摸那熟悉的布料,哭得不能自已。 右侧,清中乾隆年间。 又是朝鲜使团入京。 街道两旁,百姓依旧围观。 可这一次,他们的眼中没有了泪水,没有了怀念,只有像看猴戏一样的新奇与嘲笑。 几个扎着辫子的孩童指着使臣,嘻嘻哈哈地问道:“那人怎么穿着唱戏的衣服上街?” 甚至有文人摇着扇子,一脸鄙夷:“此乃戏服,未开化之蛮夷也。” 画面定格在那位朝鲜使臣错愕、悲凉的眼神上。 【百年时光流转,衣冠易貌,文脉断层。】 【这难道不够悲哀吗?】 【曾经的华夏正朔,竟被自家人视作戏子。】 【华夏之衣冠,存于东国,死于中原。】 贞观六年,长安,太极殿。 那种令人窒息的沉默,如同潮水般淹没了这座大唐权力的中心。 就在片刻前,龙椅上的李世民还在因为封禅泰山的事情,跟魏征争得面红耳赤。 “魏征。” “臣在。” 龙椅上的李世民有些烦躁,他看着殿下那个杵着不动的身影,眉头拧成了疙瘩。 “朕,为何不能封禅?” 此言一出,魏征抬起头直视李世民:“那陛下为何非要封禅?” “那你为什么不同意?”李世民想也不想。 “因为……朕的功不够高?” 魏征没有犹豫:“陛下当然功高。” “那是朕德不够厚?” 魏征犹豫了一瞬,还是点头道:“陛下……当然德厚。” “那是华夏不安定?” “华夏当然安定。” “四夷不宾服?”见魏征眼皮都没抬,李世民又问。 第(1/3)页